0%

How to Appreciate a Song

Song

Reading can touch one’s soul, so do music.

践行

Classic English Songs

screencapture-y-qq-n-yqq-playlist-1429139745-html-1503841553271.png

Classic Chinese Songs

screencapture-y-qq-n-yqq-playlist-1429139724-html-1503841654093.png

听熟100首古典名曲,让孩子迷上音乐

严伯钧:再谈如何听懂古典音乐

严伯钧是国内第一家音乐教育网络平台“为艺”的创始人,古典音乐骨灰级爱好者。90后,在美国布朗大学读物理学博士的时候,中途辍学,回国做艺术创业。前不久,在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做了一期代班主持,叫《打开古典音乐的正确姿势》,很多人听了他对古典音乐空间、时间分布的解读之后,都惊呼完全颠覆了他们对古典音乐的认知。过年了,古典音乐这个话题又会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古典音乐要怎么听呢?应“得到”知识新闻工作室的邀请,他为我们独家撰写了《如何听懂古典音乐?》这篇文章,和你分享一下。

既然古典音乐门槛那么高,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听懂古典音乐呢?

这里的问题其实并不出在听上面,出在“懂”上面。也就是说,什么才是真正“懂”呢?其实这个问题,我真的无法作出很好的回答,因为作曲家很可能自己都不“懂”。

我们看一下绘画领域,一副看上去只是一坨颜色,什么都没画的抽象派作品,能卖出天价,我们会疑惑这些绘画的艺术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比方说最近特别火的赵无极的画作《无极》系列作品,乍看上去就是一团颜色。你可能看到一只猫?他可能看到一辆汽车?其实答案很简单,这幅画什么都没有画,画家想表达的是一种直接的情感或哲学思想。

所谓的现代派绘画,并不是说他想画一只鸟,但是又不想让你看明白,要逗你玩,所以非要画得跟一坨浆糊一样来让你猜。现代派的绘画作品,想让你体会到的,是一种直接由色彩、图形构成的视觉效果给观看者直接带来的情感上的冲击!如果我们硬要尝试从里面意淫出一些内容出来,就反而不得章法了。

伟大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希望我是天生的盲人,然后突然获得了视觉,然后马上用画笔记录下来这直接的感觉。”这个就是用绘画的方式来捕捉光影最直接的方式。只不过现代派捕捉的不是光影,而是直指画家的内心世界。用色彩把内心表达给观众看。

昨天的文章我们提到了,音乐没那么幸运,发展的过程跟绘画搞反了,音乐是先抽象然后逐渐才开始具象,所以让古典音乐显得尤其晦涩。实际上,作曲家在作XX调第几交响曲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种情感,甚至是哲学思想通过音乐的直接表达,并不一定要表达具体的事物、剧情。听到这里相信大家有答案了,古典音乐怎么听“懂”?答案是:根本不需要懂,因为没法“懂”。

作曲家只是纯粹地在用音乐表达内心而已。你听到这个音乐,你觉得好听了,你觉得感动。然后你因为喜欢,自然而然地去了解曲子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我们业余爱好者,一开始不需要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进步”。因为这不是一个学科,也不是一项工作,单纯地去享受就好了。

我认为有一种听音乐的办法是最不得要领的。因为古典音乐错综复杂,体系繁复,我们就会先下意识地把古典音乐当成一门学科,既然已经当成了学科,就会下意识地想要去探寻入门的方法。可如果这样的话就大错特错了,简直是缘木求鱼。

我们之所以要对这些作曲家进行时期和主义的划分,恰恰是因为这些作曲家太丰富了,他们的音乐太博大精深,我们必须要把它们简化才能对我们的理解进行一个“Indication”,这词的感觉还真不好翻译,大概的意思是“暗示”。所以一定是在体会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上,“主义”什么的作为一定的引导而已。如果要把这个标签和主义当成圣旨,当成指导思想,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就比方说贝多芬,有说他古典,有人说他浪漫,舒伯特也有人说他古典有人说他浪漫,答案是什么?其实根本无所谓。他们是古典还是浪漫不影响你欣赏他们的作品。

学院的研究,术语的发明,在我看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升了对于音乐欣赏的门槛,对于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是没有好处的,很大程度还会加深错误理解。

最后大家明白怎么听懂古典音乐了么?问题出在懂上面,不出在听上面,正解是,不需要懂,因为不存在懂,只要听古典音乐就够了!

那怎么听呢?因为古典音乐作品太丰富了,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顺序,打怪升级,循序渐进,就能更好地享受了。

以上就是严伯钧对“如何听懂古典音乐”这个问题的看法,供你参考。

怎样欣赏音乐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

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美的标准是由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群体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

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
1、官能的欣赏;
2、感情的欣赏;
3、理智的欣赏。

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是比较初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就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

要从官能、感情和理智三方面全面地欣赏一个作品,就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2、作品的民族特征。
3、作者的创作个性。
4、作品标题的内容。
5、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6、曲式和体裁。
其中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及曲式和体裁知识,是基本乐理的常识。下面对这两项基本乐理的常识,做简单介绍。

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然包含节奏这一要素。

节拍是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速度是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是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是音的高低的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是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其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是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是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干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他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他要素甚至可起主要作用。例如,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马》,第一段轻柔缓慢,用拖长的和弦和陪衬声部来烘托旋律。开头由双簧管和长笛吹出富于田园风味的曲调,在弦乐器和弦的衬托下,音色显得柔和而平静,描写了辽阔的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后来旋律先后改由圆号、小提琴和小号吹奏出,色彩渐渐明朗起来。第二段快速而强劲,弦乐器拨弦奏出轻快活跃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也改变不大,但由于速度、力度以及伴奏乐器的节奏都起了变化,因此表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反映了内蒙人民载歌载舞的愉快生活。

另外,还有曲式,是音乐材料排列的样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布局。曲式有乐段、多段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混合曲式、套曲形式等。另外,还有中国古典和民族乐曲独特的曲式。曲式是为表现不同音乐形象、内容的需要而设置的。

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有歌曲、舞曲、进行曲、谐谑曲、叙事曲、夜曲、序曲、交响诗、协奏曲、交响曲、组曲等等,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适合于表现不同的题材内容,这也是欣赏音乐作品时必须知道的。

深度分析: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对于音乐的认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而要说真正的欣赏音乐却不一定每个人都是正确的方法。

音乐要懂得欣赏 如何欣赏音乐是一个非常老的话题。多少年来,一直有许多的专论。可到底该怎样欣赏音乐,还是有人不明白。其实,欣赏音乐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那就是只要你喜欢就行。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音乐好,就是听不懂。”可我也经常反问他们:你到底要听懂什么呢?

音乐这东西,你只要觉得好听就行。何必要这么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实真是这样。一首音乐名曲,你只要觉得好听,能让你感动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这曲子是描写的是什么故事。什么曲式、调性、主题那是下一步的事,那些都还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须要觉得好听,能被这音乐感动,否则再是什么名曲对你也是白搭。至于那些东西是对音乐下一步了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乐感动那就什么都好办。因为你在被感动时,会有一种冲动的想法,你会去思考为什么这音乐让人感动万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也就这样,你就有了进一步了解音乐的渴望,但如果你想一开始就什么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 谈音乐的感染力 音乐在刚刚开始欣赏时,它所具有的那种音响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几乎能让所有听到它的人为之感动。这个时侯的音乐是非常神秘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让人着迷。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甚至到伴奏的和声等等,都会让人激动万分。我们可以从喜欢不同音乐类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调音乐的差别。非常明显的是音乐在这个时侯对感官的引诱力太大了,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有真正接触音乐或较少接触音乐的人更是如此。他们会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鲜明的节奏或悦耳的和弦甚至缠绵的歌词所吸引。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人在这个时侯往往把音乐当作一种寄托,当作理想,当作礼物,当作远离现实的逃避,甚至当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人经常参加电台电视台的点歌节目,把自己喜欢的某支歌作为自己的一种心意当作礼物送给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音乐(歌曲)使自己感动,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当然这无可非议,送什么给别人那是自个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发展的。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欣赏阶段。在喜欢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三十岁以上的人肯定很少。为什么?仅就阅历而言,那些“为了爱梦一生”、“永远相信爱情”真是一场比较虚的事。没有人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歌曲里,自己受不了别人也受不了。

音乐欣赏由浅入深有这么一个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三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

一个学习乐器的人也许不一定就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欣赏者,因为他关注的是技巧。表达与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乐有自己的语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达含义,音乐里的和弦、乐谱、速度、调性也有其含义。在刚一开始期间音乐能从感官上打动你,让你激动让你欣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活动。可如果就此而已,你还是没办法去真正聆听音乐。

● 音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这种感染力不仅是对刚接触音乐的年轻人,对一个饱经风霜、历尽人间艰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赏音乐的阶段不同,所带来的思想内容也就不尽相同了。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你对音乐的理解还只限于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赏音乐中不是主动积极的,那么你也许就没法真正去领会音乐的真谛。

比如《蓝色多瑙河》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认识阶段,我们会觉得它十分动听,其实我们仅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以及这首名曲的故事名声以及其他因素所吸引。我们并不知晓三拍子的圆舞曲形式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不知晓在这首曲子究竟由几首什么样的小圆舞曲组成;我们也不知晓斯特劳斯圆舞曲与其他圆舞曲有什么实质性上的不同,但首先我们会被吸引会被感动。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如果你面对一曲好听的音乐而无动于衷,那才是最没办法的。

欣赏音乐时你必须是一个积极的聆听者,绝不满足于简单的感官感受和无意识的欣赏。这样你才会去深入了解这首作品的其他内容,从创作背景到音乐流派以至于音乐曲式主题思想内涵艺术造诣等等。这样,你对音乐的感悟就会比别人更深。在感性认识的第一阶段,我们通常还会借用一些作曲家对曲目的标题或后人标注的文字说明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比如《献给爱丽丝》这首贝多芬所作的钢琴小品,聆听中结合音乐加上标题文字的联想,我们就能很好理解这首温馨明快的抒情小品;又再如墨西哥作曲家罗萨斯的《乘风破浪圆舞曲》,由标题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音乐所描写的那浪花飞溅,海鸥飞翔、在波峰浪尖中航行的自由愉快的心情;克莱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国花鼓》,一听曲名就知道是由中国的五声音调来表现出热烈又欢快的情调。在浩瀚的音乐长河中有大量的标题性音乐,只要你愿意走进这音乐圣殿,你就会发现这殿堂堂中满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就象一笔巨大的财富足够你受用一辈子。

● 被音乐感动 在聆听音乐时情感体验以及对探求音乐的欲望将驱使你走入音乐圣殿的第二道大门:理性认识阶段。如果不经过这个阶段,你仍是一个被动无为的音乐聆听者,尽管你也许会选择音乐,也可能随时都在听音乐,可你仍然是被动的,因为除了你被音乐感动之外什么也没有了。优美也罢,欢乐也罢,悲伤也罢,仅仅只是听感上造成你的情绪上的波动而已。你当然可以随时随地的听音乐,连骑自行车上班或者进餐什么的都可以聆听音乐,但此时的音乐仅仅只是给你造成一个屏障,用音乐里那些旋律节奏来隔绝城市的喧嚣和人世的纠葛。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音乐不是调味品。音乐尽管是非常神奇的,但它决不是调味品。音乐是需要被人聆听的。你真要拿它来做别的用途,如烘托气氛、调节情绪、甚至于拿它来开胃,那它就不是音乐了。因为没人会认真地聆听餐厅重播的音响,更没有人会被某候机厅的音乐激动。只有当你认真地聆听音乐的时候,音乐才是音乐。因为一件响器如果能引起你内心体验其中必定有某种内涵,这种内涵就是音乐内容本身。被音乐感动 进入到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阶段,说明我们欣赏音乐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圣殿的第二道大门中,我们将认识巴赫、莫扎特,体会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

总之,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中所有著名的音乐家都将一个个从我们前面走过,让我们认识了解。我们还将知道音乐构成的要素: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知道什么是巴洛克音乐,谁是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代表;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怎么不同。一个刚接触音乐的人对音乐的认识应该说是比较肤浅的。如果不全面地理解音乐,你就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比如你不知道什么是音色,你就根本无法去理解音乐。因为音色就犹如绘画中那绚丽的颜色,从而决定了丰富的音乐含意。又比如在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中那个感人至深的主题,其感染力实在让人欲哭无泪。杨明望先生对这个主题有一段让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描述:“这个困倦的心灵,带着不可磨灭的创伤,在无法抚慰的恸哭和悲哀绝望的热潮中,终于投入永恒死亡的怀抱。”如果对音乐没有了解,你能了解这个主题的深刻含义么?

在理性认识的这个阶段,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机会或条件去认真系统的学习音乐理论和音乐史。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其他一些书籍来获取有关音乐的知识。用《名曲赏析》这类型的书来对比聆听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乐曲分析、曲式结构、主题提示等对聆听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样一来,你就知道了协奏曲与交响曲在结构上的差别;你也就知道变奏曲与回旋曲的不同;甚至你也许就开始迷上了马勒或是勃拉姆斯;帕瓦洛蒂那高昂激扬的嗓音与阿姆斯特郎的沙哑声可能你也同时都会喜欢。等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对音乐了解的基础上的。也就在这个时候,你也开始发生变化了:你的谈吐、你的见解、你的阅历和涵养等等。

“芝麻开花”,音乐这座巨大的宝藏已经对你敞开了大门。所有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的内涵 所有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的内涵,你对音乐的了解就是对这些音乐内涵的认识过程。尽管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停留在一个阶段去单纯地探究音乐知识而置音乐内涵于不顾。借助一些音乐欣赏名曲分析等一些辅助工具,认真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是必要的。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了解音乐史,要知道音乐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你还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内容如贝多芬和瓦格纳在音乐创作上的不同风格和思想;

另外你还需要知道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比如曲式。其实曲式就是乐曲的形式,在曲式中最需要了解的首先是奏鸣曲式。一般说来,在古典音乐的曲式中,以奏鸣曲式为最多。奏鸣曲式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乐曲的基本形式,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大都采用的是这种形式。奏鸣曲式有一个乐章,也有三至四个乐章的。曲式当然不仅仅只是奏鸣曲式,曲式还有很多种。如变奏曲,用一个主题进行各种演变:A-A1-A2-A3-…..AZ,对变奏曲的了解可以聆听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一个主题变化为七个变奏;又如回旋曲,它的基本含义就是由一个主题多次重复:A-B-A-C-D-A……等,其中A代表主题,而B.C.D…..等则代表变化,每一次变化之后又回到主题。对这个曲式的了解可聆听莫扎特的《A小调钢琴回旋曲》。

音乐中的主题是至关重要 音乐欣赏还应该了解主题,音乐中的主题是至关重要。在一首乐曲中,一个聆听者必然牢牢记住这首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形象,它的变化对比发展等构成了音乐的全部内涵。所以我们在聆听音乐时一定要学会记住主题。欣赏音乐主观的因素很多 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那个孱弱敏感的青年艺术家主题音乐形象,从乐曲的第一乐章一直贯穿到第五乐章,且每个乐章都有其不同的变化。从一开始温柔纯真到最后的怪诞疯狂,仔细聆听这个乐曲对理解主题比较有帮助。如果你在聆听音乐时连主题形象都听不出来,你就没办法去很好地理解音乐。

当然,音乐的主题不象视觉上的形象那样鲜明清晰,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一出场,你就知道了电影的全部过程中一定是以他为主。小说也一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是一个对比的主题,两个主题形象的关系对比发展贯穿整个小说。尽管也有其他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钗和贾府众多人口,但主题形象却依然是贾宝玉与林黛玉。音乐里主题形象其实也是如此,只是音乐里的主题形象不会象电影小说里那样鲜明。在一首乐曲里,音乐形象也有许多,但不管再多它们全都是围绕乐曲的主题形象的。

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有很多其它的音乐形象:悲哀、叹息、撕杀、凶残、深沉的思考与坚强的信念、光明、胜利,甚至还有忧郁与彷徨,但这些都是由对比的主题形象而产生的。所以,在认真聆听音乐时一定要紧紧抓住主题,就象雨果唱片公司的易有伍先生说的要提高你耳朵的聚焦能力,这样你才能在一遍音乐的轰鸣声中找到那个时刻变化的主题形象从而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 音乐欣赏还需要注意 在欣赏音乐的这个审美过程中,除了曲式,还有诸多的因素,如节奏、音色等。仅就节奏而言,音乐的最初的起源应与节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节奏产生的韵律美从原始部落至今仍在信奉。不同组合的强弱快慢节奏以及多次重复能使节奏产生出非常巨大的内涵和韵味,让人疯狂或痴迷,没有人会拒绝节奏。在音乐中节奏的表现形式是节拍。节拍通常用小节线和节拍符号来表示,如3/4,就表明这是三拍子。每一拍为四分音符,每一小节内有三拍;第一拍为重音,后两拍为弱音。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圆舞曲的节奏型。改变重音的位置会引起一些崭新的变化。把两个以上不同的节拍组在一起又将形成新的复节奏。就这样,无穷无尽的节奏就形成了我们音乐的组成要素之一。

仅就节奏而言,一个欣赏者需要用耳朵去感受它而不是靠分析,整体的音乐欣赏也是如此。说起节奏还不得不提及诸如《格利高利圣咏》之类的自由节拍的音乐体裁。在许多宗教早期音乐以及东方音乐中经常都有一些无节拍要求的音乐,其实这种自由节奏的音乐对节奏的要求更为精确的。只是这种精确已无法用节拍记号来标注它。它需要的是演奏者或演唱者对它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在音乐中节奏的表现形式是节拍 音乐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在主题、旋律、节奏、色彩、曲式结构、调性等,有的时候甚至连作曲家的创作观念、演奏家的风格、录音师的录音技术及爱好,在加上聆听者的素质、阅历、情感、性格等等这些诸多因素加在一起才构成一个整体的音乐。单独去分析其中的一个部分其实都是对音乐的肢解。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作曲家的创作个性,认真聆听主题的发展变化与对比,让你全身心都得到音乐及音响的感染,让你的思想情感以及情绪都在音乐的体验中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音乐欣赏的第二个阶段中你需要了解的东西确实太多了,这很可能会吓到一些爱好者:我的妈,欣赏音乐这么难!其实也没有什么。因为所有你需要了解的一切一切都在建立在你对音乐极大的兴趣上的。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又促使你对音乐发生更大的兴趣。前提是你对音乐首先要有一种需要的欲望,也就是你首先要真正热爱音乐!也就是因为这个前提,你才能进入到这个阶段去认真的学习这些音乐知识。

进入音乐欣赏的第三阶段,并不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对音乐认识的阶段永不能说结束。进入欣赏音乐的第三阶段,并不意味着要和过去的阶段划清界限。其实我们这样分析和介绍仅仅只是一个表述上的概念。但不管怎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这个阶段的一切都主要靠你自己的自学,因为没有人会详细的教你如何分析和理解一首乐曲)我们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我们再来聆听音乐:当那神奇的乐音响起时,我们的心中就会泛起无际的激情的浪花。不管是与巴赫交谈还是和马勒神游;抑或是倾听莫扎特的心声,

总之,音乐就象是情感的源泉。这时候你已经步入了音乐的殿堂。不管是人生征途的跋涉还是成家立业的拼搏;也不管你是年轻或年迈;落魄或得意,欢乐也罢,忧愁也罢,在音乐的殿堂里,你都是在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音乐!这时候音乐已经不再神秘的了。音乐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音乐所表达的一切也都不再是外表的。也许主题还是那个主题,但“山远水远,你我的心不远”,现在的你聆听音乐时的内心体验已经有了更深的心潮涌动。也就在这个阶段,你已经从一个被动的聆听者转变成为一个自由的音乐爱好者了。

你不会用主题分析曲式结构来约束你思绪的自由飞翔,也不会在一个标题下用一个简单的音乐形象来束缚想象力的驰骋和情感的涌动。尽管有的时候也需要去分析主题、探究曲式结构什么的,但真正在聆听音乐时你已经确确实实是用情感来体验音乐了。在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纯音乐而不是什么主题或名曲汇萃。名曲集锦和主题联奏之类的音乐是最让人倒胃口的。因为它实在无法让人去产生什么激情。这一类的音乐只能算是普及读物,经常聆听这样的音乐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参加音乐有奖竞猜活动。那跟欣赏音乐没有多少联系。 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内心体验与认知活动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一发展过程永远是不会停滞不前,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也永远是无止境的。

关于怎样欣赏一首歌曲

首先可以从歌曲体裁分析,歌曲体裁有颂歌、进行曲、抒情歌曲、讽刺歌曲、诙谐歌曲、舞蹈歌曲、叙述性歌曲、儿童歌曲等。流行歌曲中常见的是抒情歌曲,然后是动感十足的舞蹈歌曲,也有少数的诙谐歌曲。

从歌曲的演唱形式分析,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齐唱、对唱、合唱、小合唱等。现在人们欣赏的流行歌曲中多数是独唱,少数的重唱和合唱。

从歌曲的演唱方法分析,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种。现在的很多歌唱家、歌星或歌手的演唱方法是采用融合的方式,唱出来的感觉很好!

在国内的美声唱法中,我比较喜欢毛阿敏和杨洪基的演唱。毛阿敏的演唱是属于美声唱法的,融合着通俗唱法的感觉,她演唱的歌曲《同一首歌》,听起来满舒服的,醇厚的声音是圆润、温暖和美感!杨洪基是正统的美声唱法,注重歌唱中的气息和轻声,喜欢他演唱的俄罗斯歌曲。他那具有立体感的声音,演绎着浑厚浓重的忧郁美!除此之外,我几乎都是听欧美歌曲,轻声的美声唱法,令我非常的沉迷和陶醉!三种演唱方法中,我偏爱美声唱法,也许是因为我的声乐导师属于美声唱法。

有时候也欣赏一些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现在流行歌曲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歌星人数也是迅速增加,但并不是每个歌星演唱的每首歌曲都喜欢,我是有选择的欣赏。

印象较深刻的流行歌星有许魏、林志炫和孟庭苇……他们的演唱耐人寻味、感人至深,已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独特的演唱风格和个性。倾听许魏的演唱,情感的表达非常丰富,磁性的嗓音具有独特的韵味;也感受了孟庭苇的演唱,其歌声、情感及整体音响渲染了一种脱俗、空灵和飘逸的美。

从人声类别分析,人声类别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女性朋友基本上是属于女高音,女中音极少数了,中国的歌唱家关牧村就是属于女中音。

从情感类型分析,情感类型有恩情、亲情、乡情、友情、同情、爱情、迷情、温情等。现在的流行歌曲以描写爱情和友情为多,描写亲情的屈指可数。

大部分朋友在欣赏歌曲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的去分析歌曲的情感,因为人们对歌曲的直接感受就是对歌曲情感的理解。例如,于文华的歌曲《不要惦记家》,将儿女对父母、父母对儿女的浓浓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聆听的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的、质朴感人的亲情。例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艺术歌曲,也是一首甜美的诗。人们可以从缠绵委婉、浪漫典雅的旋律中,感受到心上人在深情的倾诉着真挚而热烈的爱情!

如何聽一首歌?

這好像在問 … 如何買一本書?如何看一部電影?如何讀一篇文章?……

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 Pub 國歌 - Hotel California 的感覺:這是殺小 …… 朋友阿。然後那張 1994 年 Live 的 CD 就被我丟到一旁,一放就是三年。大概是因為我從小是習慣聽王傑、張雨生、東方快車,還有理查克萊德門、陳冠宇、賴英里、蔡興國、高培華、溫金龍等演奏曲(不要懷疑,我真的是聽這些東西長大的,我最熟悉的音樂是巴黎日記,不是愛的羅曼史。會彈吉他完全是場誤會)。因為環境的關係,身邊幾乎沒有人在聽西洋歌曲,所以第一次聽到 Unplugged 的加州大旅館難怪會有聽沒有懂。

以往聽歌大概都是比較單純,直覺的,像是:爽度、主唱正不正、帥不帥、MV好不好看、視覺性聽覺、節奏強弱、歌詞 … 等。像是第一次聽到 Obeo 就迷上那優美的憂鬱音色,基本上蔡興國在吹啥當時我根本聽不懂 XD

後來開始接觸西洋歌曲(我還買了一套 50~ 90 年代西洋經典 12 CD),之後開始接觸一些 70’ Rock、藍調、放克、爵士、古典……同時也因為有一段時間都在 Cover 流行歌曲的 MIDI 編曲,對於歌曲的架構、樂器特性有一點點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聆聽的東西變多、變廣,音樂上的知識增加,因為這些的經驗讓我對於如何聽歌、或者說如何欣賞一首歌,終於稍微懂一點點了。

以下是一些聽歌的參考方向 … 我還是習慣作簡單的分類,第一類大概就是比較技術的東西,也是一般玩樂器、玩音樂的人、音樂比賽評審會比較會留意的。第二類是比較人文的部分,愛樂人 (或者說一般大眾) 會留意的東西。

技術層次 (深度):

樂器演奏技巧:不同的樂器都有專屬特殊的演奏技巧,像這幾十年來電吉他很流行掃弦這種高難度的技巧、木吉他很流行帶有 Percussion 的泛音、和 Slap 技巧。

主旋律的聲線:這牽涉到演唱者的音域範圍問題,通常量身訂做的歌曲都會考慮演唱者的音域,然後再設計適合的旋律曲線

歌唱技巧:這就看每個人的唱功了,最近很紅的蕭X騰,他很明顯的很喜歡唱藍調音,這點他真的很不賴,辨識度很高 (在台灣)

樂器音色應用與創意:這個就多了,吉他手跟鍵盤手都是這方面的高手,作出火車、馬叫、鬼聲 … 或者模擬其他樂器,像是吉他模擬小喇叭、模擬小提琴;鍵盤模擬二胡、鍵盤打鼓 …

編曲 (配器、和弦進行、風格操作、音階、和聲、對位、曲式、節奏、律動):這更多 … 戴佩妮的透氣,整首只用一把 Bass 伴奏,是很特別的編曲創意。

特殊音效、其他製作與後製 (錄音、混音…):這屬於後製的部分,混音師可以發揮的地方,例如把空間作廣、把小鼓作深、把 Vocal 收音機化 …

文化音樂層次 (廣度):

歌曲的創作背景 (發源地、宗教、歷史、民俗、傳說、政治、時事):像 Mc Hot Dog 就是喜歡以一些時事、台灣文化 (台味) 為主題、周董諷刺狗仔的曲子

寫作動機:因為 something、somebody 而寫,我想到的是鄭進一的 “家後”、Clapton 的 Tears in Heaven

歌詞的隱喻與故事性:加州大旅館 (Hotel California) 聽說歌詞的隱喻很多 … 隱喻毒品? 還是 … Stairway to Heaven 背後的故事 … etc.

詞的價值:教育意義、文學價值、藝術價值 … 等。方文山、林夕的詞都是這一類的。中國文化早期的詩詞歌賦也都是。

音樂風格:像 SRV、BBKing、Robert Johnson … 整個就是 Blue~~

同類型的作品與藝人:聽 Joe Bonamassa 就會想到 SRV;聽 Steve Vai 就會想到他師傅 Joe。簡單說就是延伸閱讀的一種。

創作者的成長背景環境:在美國長大的,對於 R&B、Hit Hop、Blues 等東西,很多人從小耳濡目染,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有那些味道。黑人、原住民等血統,他們先天就喜愛唱歌,從事藝術工作的藝人都很有特色,歌手的話辨識度會比較高。像阿妹、R&B大師 James Brown … etc

版本 (翻唱、改編、填詞、改詞、加長版、Studio、Live、Orchestrata、Jam Session、Business、Piano、Guitar、Demo、Unplugged、 …):經典再造! 我最喜歡聽這部分!

當然可以切入的角度很多,聆聽的時候大部分只會挑幾的聽,因為一首曲子很難兼顧全面性的。但是所謂的 “經典” ,就有可能包含。當然通常被歸類為 “經典” 的曲子,不同的時間聽,會有不同的感覺,想法 …. 嗯嗯,好書、好電影、好藝術也是這樣的。

流行歌曲曲式结构

一首歌的结构

这里谈的主要是通俗(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不涉及古典以及其他复杂歌唱形式。
除了歌名(相当于诗的标题 ),一般流行歌曲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A、B、C、D 、E ……

(A):主题,也叫主歌,如果主歌有两个部分,就分别称这两部分为A1、A2;
(B):副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潮部分;
注意,我们一开始练习写的时候,可以写结构简单一点的歌,主要用到上面这两个部分就可以了。
(C):过度句(插句)
(D):流行句(记忆点)
(E):桥段(序唱,过门,间奏)和结尾
我们写歌词,一定要要考虑到作曲,方便作曲者谱曲。要熟悉歌词的组成元素才能写好歌词。
举个例子说明一首歌的结构——

《只要你过的比我好》

不知道你现在好不好
是不是也一样没烦恼
像个孩子似的神情忘不掉
你的笑对我一生很重要
(上面这段是主歌,可以称为“A1”部分)

这些年你过得好不好
偶而是不是也感觉有些老
像个大人般的恋爱
有时心情遭
请你相信我在你身边别忘了
(上面这段还是主歌,算是“A2”)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过得比我好
什么事都难不倒
所有快乐在你身边围绕
(上面这一段是副歌,“B”部分,流行句“D”或者说记忆点也在里面)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过得比我好
什么事都难不倒
所有快乐在你身边围绕
(B的反复)

(下面这一段是副歌的延伸,主要是用来结尾“E”)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过得比我好
什么事都难不倒
一直到老……
所以——这首歌的结构就是《只要你过的比我好》=A1(主歌)+A2(主歌)+B(副歌)+D(流行句)+E(结尾)。
也可以简化为《只要你过的比我好》=“A1+ A2+B”。因为“流行句”融在副歌里,“结尾”可以不用说了。
这是一个很典型、也很简单的例子。

再看一个例子——

《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
——A1

在没有心的沙漠
在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A2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B(+ D)


只要……
世界……


啊……
——E

主歌——可以说是一首歌的内容,是“基本内容”,是每首歌的音乐主干部分。它是对歌所表达的主要的人、事、情做主要交代的那部分,这个部分大家很好理解。

副歌——副歌就是指内容上区别于主歌、故事情节发展之后概括性地、且在节奏情感曲调上与主歌形成“对比”的那一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高潮部分”。在很多歌曲中,副歌部分经常作一个感情的升华,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处。抒情的成分居多,概括性很强。流行句——主歌副歌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结构的就是流行句,也可以说是一个“记忆点”。这是因为一首曲子中人们无法记忆全部,而多只会哼唱那么“一两句精华”,并且恰恰是这一两句能流行开来,最容易被人们记忆住的一两句就是词的“流行句”,也就是所谓的记忆点。

词人常说:写好副歌,甚至先写出副歌部分,是许多流行歌曲作家常常采用的写作步骤,并容易获得成功!因为副歌有着“重复”、“对比”两大功能,副歌就成为流行歌曲必不可少而普遍采用的曲式结构。这就是“A+B”的基本曲式形式结构,大部分歌曲的流行句和记忆点都设置在副歌部分中。 要把音乐的因素考虑进去。 有了上面的基础知识,大家就可以“正式”进行歌词创作了。呵呵,不必背什么条条框框的包袱,只管大胆地去写。但是,稍微懂一点作曲者的要求,可能会把歌词写得更合理,更完整、更漂亮,更适合谱曲。大家不妨也来了解一些。音乐的结构是有一特定型式的,这种“结构型式”在乐理上称之为“ Form”。

一般的歌曲,(绝大多数)是一种比较清晰的“ A1 + A2 + B + A ” 的Form。 “A”“B”我们前面都说过了,A 代表主歌, B 是副歌。也就是说,通常一首歌曲(注意“曲”字,这里考虑音乐了)的构造就是:由前奏、两段主歌、(间奏、)一段副歌、过门音乐、重复出现一次或几次的副歌、主歌的重复,以及结尾音乐,按这样一种先后顺序连接而成的。

不同类型的 Form 有很多,如 Blues(布鲁斯) 、Jazz (爵士)等等Form;古典音乐的 Form 更多,例如 Sonata,Ternary,Rondo 或 Rondo- Sonata 等等。这些咱都不用去管它,蚂蚱也弄不清楚都是什么意思。

副歌部分之后,会连接一段音乐过门。过门可以是套用主歌或副歌其中的某一段旋律,也可以套用前奏的旋律,个别歌曲的副歌和主歌是很难区分的,比如许巍的某一首歌(名字忘了,以后找到再说)。对作曲者来说,比较难处理的是一段音乐过门与前奏,或者主歌和副歌的旋律既不近似又要能风格完全背离。如果歌词写得比较好,会给谱曲者较大的发挥空间。前几年曾经有钟针对大陆作曲家的批评声音,认为他们没有谱出好听的歌曲来。但很多作曲家表示:没有好的歌词,很难写出好的曲子!前面提到的“E”部分,是指在一首歌结束之前,一般都会有一段用作完结的音乐来收尾 (叫做“Ending”)。

大多数歌曲是把歌的最后一句重复一次或者多次,并且渐渐降低音量,直到音乐声完全没有(这叫做Fade Out)。 下面再举个例子,《爱不爱我》。强化一下大家脑子里的概念。大家可以一边听一下这首歌,一边想想蚂蚱下面说的,就一定会有好多收获和感悟。这首歌也是按部就班地遵循了流行歌曲作词的基本规则,只是与前两个例子不同,这首歌里出现了“C”这个元素,也就是“过度句”(插句)。

前面蚂蚱举的例子里没有出现“C”。它的前奏稍微有点特别,是轻轻的、柔缓的、简短的,目的是直接导出“倾诉式”的第一句歌词—— 《爱不爱我》(前奏……)你找个理由让我平衡 你找个借口让我接受 我知道你现在的想法 而你却不知道我的感受 天好黑,风好冷 (A1之后接小过门) 别说是时间把你我捉弄 现实的生活难免出现裂缝 别说是偶然一次放纵 而我却陷入了困境 我好累,我好痛 (A2之后直接用A2的延续音和鼓点迎来副歌B)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